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次

    2023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黄粉虫蛋白替代豆粕影响尼罗罗非鱼肝肠健康的机制探究
    张 乐, 孙 其, 李玮洁, 吴红霞, 乔 芳, 杜震宇, 陈立侨, 张美玲
    2023 (4):  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01
    摘要 ( 414 )   PDF  
    为探究黄粉虫蛋白替代豆粕对鱼类肝肠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尼罗罗非鱼为试验鱼,使用黄粉虫蛋白粉分别替代饲料中0、15%、30%和45%的豆粕,制成4组等氮(320 g/kg粗蛋白)等能(16.8 MJ/kg)的饲料,开展为期10周养殖试验,并对鱼体肝肠健康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黄粉虫蛋白能够替代尼罗罗非鱼饲料中15%的豆粕而不显著影响其肝肠健康;当替代比例达到30%,尼罗罗非鱼肠道肌层厚度变薄,肠道绒毛变短,肠道跨上皮电阻下降,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当替代比例增加至45%,肠道损伤进一步加剧,肝脏发生损伤,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升高,肝细胞边界模糊、脂滴蓄积,肝脏总脂、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5%替代组的尼罗罗非鱼肝脏中糖原合成和凋亡相关通路显著上调;肝脏和肠道组织中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klf9均显著上调,说明在黄粉虫蛋白高比例替代组存在氧化应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亮氨酸94在光驱质子泵古紫质-4中的功能
    刘冬雪, 赵 欣
    2023 (4):  1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11
    摘要 ( 206 )   PDF  
    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将bR/aR4(细菌视紫红质/古紫质-4)中L93/L94(亮氨酸93/亮氨酸94)突变为侧链不同的丙氨酸、苯丙氨酸和极性不同的苏氨酸,得到bR、含菌红素BI-aR4和缺失菌红素BE-aR4体系突变蛋白,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闪光光解光谱技术和pH滴定等方法,对比研究L94在aR4中对视黄醛构象、光循环及质子传输的影响及其同菌红素的关系。结果表明,aR4中L94同样会通过空间位阻效应调控视黄醛键合区构象和质子通道的螺旋分布,以维持视黄醛顺-反异构平衡和再异构化过程,并且促进质子的释放,保证蛋白高效的质子泵活性。此外,L94对aR4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会受到菌红素的调制,在缺失菌红素的情况下L94突变对aR4螺旋的扰动更加剧烈,导致质子供体和质子释放簇周围的氢键网络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酵优化绿针假单胞菌GP72-ND3ΔphzO高产吩嗪-1-羧酸
    刘桢桢, 王 威, 黄显清, 张雪洪
    2023 (4):  2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20
    摘要 ( 228 )   PDF  
    对绿针假单胞菌GP72-ND3ΔphzO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在5 L反应器中进行放大培养。在摇瓶水平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组合设计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甘油49.55 g/L、大豆蛋白胨37.34 g/L、KCl 1.5 g/L、MgSO40.75 g/L、K2HPO40.225 g/L,发酵60 h后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PCA)的最大产量为(6.01±0.17) g/L,是优化前的2.6倍。在1 L反应器中优化发酵pH,当培养过程pH值维持在6.8时,PCA的产量最高,为(7.16±0.04) g/L,是优化前的1.2倍。在最优培养基和pH条件下,对菌株在5 L反应器中进行放大培养,发酵60 h后PCA的最大产量为(6.84±0.53) g/L。研究为提高PCA的生物合成速率和工业化应用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AP酞菁锌光敏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
    鄢树枫, 廖晓云, 师 琪, 吴汉钦, 黄晓晨
    2023 (4):  2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27
    摘要 ( 197 )   PDF  
    为探究TAP\[2,4,6-三(二甲氨甲基)苯酚)\]酞菁锌光敏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通过紫外OD检测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图,确定大肠杆菌的最适生长期;利用紫外光谱法测定获得TAP酞菁光敏剂的紫外-浓度标准曲线;采用稀释涂板法、试剂盒检测法(CCK8)和探针法(DCFH-DA)等研究TAP酞菁锌光敏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试验数据表明:大肠杆菌的对数生长期约在接种后4~10 h;TAP酞菁锌光敏剂对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光动力抗菌活性,其抗菌作用与光敏剂浓度呈正比;TAP酞菁锌光敏剂可能是通过产生氢氧自由基型单线态氧发挥抗菌作用。研究证明TAP酞菁锌光敏剂对大肠杆菌有强光动力抗菌作用,为TAP酞菁锌光敏剂及其系列抗菌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oxM1靶向肽9R-P49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常 苗, 项 坤, 何佳萌, 梁安平, 花欣怡, 刘新荣, 江育虹, 茆灿泉
    2023 (4):  3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31
    摘要 ( 212 )   PDF  
    为探究9R-P49多肽对FoxM1的作用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调控机制,采用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AO/EB双染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细胞平板克隆检测细胞增殖;使用PyMOL分子对接软件预测P49多肽与FoxM1-DBD的潜在结合位点;采用0、30.0和60.0 μg/mL的9R-P49多肽处理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Western Blot检测FoxM1蛋白的表达,最后通过RNA转录组分析差异基因及相关通路。结果表明:在L929细胞中9R-P49下调FoxM1蛋白的表达,同时,9R-P49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P49多肽与FoxM1-DBD上的Arg 297、Ser 290和Asp 293位点存在潜在结合;给药处理后转录组差异基因GO分类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单一组织过程、生物调节过程和新陈代谢过程等,KEGG分类主要富集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和新陈代谢等通路。在成纤维L929细胞中9R-P49能够通过调控FoxM1表达抑制L929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促进凋亡。
    关键词 9R-P49; FoxM1; 纤维化; 转录组; 多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RNA条形码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定
    蒋 帅, 游昌乔, 张红明, 秦 红, 郭新红
    2023 (4):  3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37
    摘要 ( 184 )   PDF  
    旨在设计一种通过RNA条形码片段对SARS-CoV-2进行更快、更准确鉴定的技术。该技术基于NCBI数据库对所有Beta-CoV属以及7种HCoVs的序列进行筛选并构建序列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距离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从而测试条形码片段在不同情况下对鉴定SARS-CoV-2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基于SNP位点对序列进行剪裁并利用NCBI的Blast功能将剪裁的片段进行打分,得到鉴别效果最优的条形码片段并可视化。结果表明,RNA条形码片段可以准确地将SARS-CoV-2从序列库内包含的所有毒株中鉴定出来,而通过Blast打分以及P值检验最终得到的2条条形码片段(分别位于ORF1ab和S基因编码区)对鉴定SARS-CoV-2具有很好的稳定性。RNA条形码技术不仅有利于探索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与物种特异性遗传标记的关系,还有利于为SARS-CoV-2的鉴定技术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荧光光谱法分析天然虾青素对H2 O2 的抗氧化能力
    郑鑫鑫, 黄 青
    2023 (4):  4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42
    摘要 ( 273 )   PDF  
    为探究虾青素对H2O2的抗氧化能力,利用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催化条件下被H2O2氧化产生强荧光信号的联苯二聚体的化学反应,探测和分析抗氧化剂对联苯二聚体荧光光谱的改变和影响,由此建立虾青素清除H2O2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新方法,并将虾青素对H2O2的抗氧化作用与3种典型的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α-生育酚对H2O2的抗氧化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虾青素的H2O2清除能力明显高于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α-生育酚,约是β-胡萝卜素的1.4倍,是维生素C的8倍,是α-生育酚的732倍。基于荧光光谱法分析天然虾青素对H2O2的抗氧化能力,为虾青素抗氧化功能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也有利于人们对虾青素抗氧化功能的理解和应用发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气门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
    杨慧娟, 陈 婷, 董文鸽
    2023 (4):  4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48
    摘要 ( 221 )   PDF  
    为了解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信息及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方法对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中气门亚目多数类群的序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中气门亚目物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气门亚目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AT含量远高于GC含量;遗传距离在0.111~0.359,平均遗传距离为0.291。碱基转换与颠换比值以及序列饱和性分析显示,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具有较大的进化潜能,适合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使用ML法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寄螨科与土革螨科形成姐妹分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存在差异;大部分同科的物种总是优先聚在一起,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用于构建中气门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结果为后续研究中气门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湑泽, 董 豹, 哈金强, 赵 英, 魏生楠, 韦迎婷
    2023 (4):  5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54
    摘要 ( 241 )   PDF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线粒体进行低覆盖全基因组测序,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获取、拼接与注释,获得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全长21913 bp,主要包括tRNA基因(22个)、rRNA基因(2个)、CDS(13个)和D-loop(1个)4部分。除轻链中的NAD6外,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都在同一条链上。在编码基因中,共发现3个重叠基因:COX1/trnS2、ATP6/ATP8和NAD4L/NAD4。高原林蛙线粒体基因组具有AT偏好性,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氨基酸使用最频繁的是Leu和Ser,tRNA基因都有经典的三叶草结构。KaKs分析显示,高原林蛙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未检测到正选择作用。基于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高原林蛙与中国林蛙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林蛙的起源、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州湾海洋牧场区两种石首鱼科鱼类耳石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
    张 硕, 张 潇, 高世科, 孙 文
    2023 (4):  6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62
    摘要 ( 219 )   PDF  
    研究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耳石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参数,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直线、对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矢耳石各参数与鱼体生长关系式。结果表明,两种鱼类矢耳石的长、短直径均随体长、体重的增大而增大,而长直径与短直径的比值变化不大。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短直径与体长之间,以及长、短直径与体重之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0.05);小黄鱼矢耳石的长、短直径与体长、体重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函数相关关系(P<0.05)。两种鱼类的矢耳石的生长特性区别明显。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短直径与长直径比值稳定于0.75,而小黄鱼则稳定于0.6。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短直径与耳石重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0.05),而小黄鱼的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随机森林结果显示,两种鱼类的耳石形态参数对体长、体重的贡献率差异不大(P>0.0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鹞落坪保护区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姚晨晨, 侯银续, 郭东旭, 万 霞
    2023 (4):  7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70
    摘要 ( 202 )   PDF  
    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鹞落坪保护区典型农林交错带采集传粉昆虫2551只,通过形态学及DNA Barcoding互证,鉴定出传粉昆虫92种,隶属于4目34科73属。其中,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灰带管食蚜蝇(Eristalis cerealis)和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农田为主的样线Ⅰ比以森林为主的样线Ⅱ和Ⅲ的多样性更高,多样化的农作物能为传粉昆虫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样线Ⅲ则因临近旅游区域而受到较多人为干扰,多样性显著较低。此外,从WorldClim数据库中下载19个环境因子(Bio1~Bio19),分析物种及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关系:其中,有14个环境因子(Bio1, Bio4~13, Bio16, Bio18~19)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则支持温度因子对系统发育多样性及丰富度影响更显著,温度可能是影响鹞落坪保护区传粉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的筛选及性能
    李玉涛, 唐德晶, 朱永永, 谢奎忠
    2023 (4):  7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76
    摘要 ( 167 )   PDF  
    为筛选适宜高寒阴湿区种植的主食化马铃薯专用品种,推进甘肃马铃薯主粮化深入实施,引进和收集当地品种共25个,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比较各品种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农艺性状)、加工品质指标(含水量、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和加工相关的酶活性(PPO和POD活性)高低。采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相关性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主食化品种5个,分别是陇薯15号、陇薯14号、青薯9号、陇薯10号和陇薯7号。这些品种产量在27941.83~31143.77 kg/hm2,含水量为74.13%~76.51%,还原糖含量为0.08%~0.20%,淀粉含量为17.59%~23.58%,PPO活性为6.44~10.82 U,推荐这些品种在高寒阴湿区推广种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消毒剂对藜麦种子表面消毒效果和萌发影响综合评价
    朱丽丽, 张业猛, 李万才, 赵亚利, 陈志国
    2023 (4):  8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83
    摘要 ( 249 )   PDF  
    为明确种子表面消毒剂对藜麦的效应,以青藜11号和青藜12号藜麦种子为实验材料,选择5种常用消毒剂(KMnO4、H2O2、NaClO、HgCl2和75%乙醇),配制不同浓度(0.1%、0.5%、1%、1.5%、2%、2.5%和3%)和设置不同消毒时间(1、5、10、15、20、25和30 min),采用L49(41×72)正交试验,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胚破裂率、异常发芽率和发霉率等为考察指标,综合分析不同消毒剂处理方法对藜麦种子的消毒效果和对种子萌发伤害。结果表明:消毒剂种类对藜麦种子消毒效果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KMnO4和NaClO的消毒效果较好,HgCl2处理的藜麦种子污染率最小,但其对种子和幼苗的毒害作用较大,导致多数种子破裂和不正常发芽,不宜使用;H2O2处理对种子破坏较小,但消毒不彻底,污染率较高,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消毒效果。依据隶属函数法筛选结果得出2.5% KMnO4处理15 min为藜麦种子的最佳消毒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2种新记录植物
    符庆响, 屈利利, 朱婉慧, 陈子杰, 何钰婷, 翟 伟, 项小燕, 吴甘霖
    2023 (4):  9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90
    摘要 ( 191 )   PDF  
    报道安徽省2种植物分布新记录,分别为断节莎(Cyperus odoratus)和湖北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discoideum),并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新分布的发现丰富了安徽省植物物种资源,对安徽省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及丰富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存放于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专论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陆 欢, 沈 玲, 尚晓冬, 刘建雨, 王瑞娟, 杨 慧
    2023 (4):  9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92
    摘要 ( 554 )   PDF  
    主要阐述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技术的概念、诱变机理和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以微生物和食用菌诱变育种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ARTP诱变技术在细菌、放线菌和酵母等微生物菌种改良和提升生物合成能力方面的应用,以及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中的应用,分析ARTP诱变技术在微生物和食用菌育种研究中具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说明今后研究重点是通过提高快速筛选目标菌株的技术水平,结合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技术,深入探究经ARTP诱变后微生物和食用菌的遗传规律和调控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的机制,以期通过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为食用菌和微生物育种研究提供新思路,进而推动微生物和食用菌的种质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of转录因子在作物逆境胁迫响应及农艺性状改良中的作用
    王泽民, 晋 昕, 张飞燕, 司怀军
    2023 (4):  9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098
    摘要 ( 291 )   PDF  
    阐述DNA-binding with one finger(Dof )转录因子在作物中应答极端温度、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的分子机制及其改良农艺性状的作用;介绍Dof转录因子在作物中响应逆境的信号感知方式和信号转导途径,分析其基因表达调控过程的调控机理以及对胁迫耐受力与重要次生代谢产物(RFOs等)等积累的影响。同时从多信号网络调控机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可持续和高质量生产的需求角度,对进一步研究和利用Dof转录因子进行作物生物育种的前景和方向作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rAAV5阴离子交换层析工艺的开发
    许 琳, 梁欢欢, 李红英, 韩 旭, 戴柳冰, 马 超, 朱 涛
    2023 (4):  10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107
    摘要 ( 272 )   PDF  
    建立一种有效提高重组5型腺相关病毒(rAAV5)实心载体比率的阴离子交换层析的纯化方法。对亲和层析捕获的rAAV5样品,使用多种阴离子交换层析柱进行离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CIMmultus QA(CIMQ)层析柱能够有效分离不含目的基因组的病毒(病毒空颗粒)和含目的基因组的病毒(实心载体)。基于CIMQ层析柱,进行纯化缓冲液体系、紫外目标峰收集范围的优化。通过qPCR检测病毒基因组(Vg)含量计算回收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体积排阻色谱-多角度静态光散射技术(SEC-MALS)测定实心载体比率。使用Tris, Na2HPO4, pH 8.0缓冲体系,洗脱时收集紫外吸收值UV260/UV280比值大于1的部分,收集的样品实心载体比率达到80.3%。成功建立一种简单方便的阴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能去除rAAV5样品中的病毒空颗粒,使实心载体比率达到基因治疗临床产品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PM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立与鉴定
    王存连, 李龙飞, 张瑞华, 徐明举, 徐 彤
    2023 (4):  11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114
    摘要 ( 253 )   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模型。参考Ensembl数据库中Trpm2-203的内含子2和内含子24序列选择sgRNA靶点并进行体外合成。通过体外转录方式获得Cas9 mRNA,将其与sgRNA显微注射至C57BL/6J小鼠的受精卵后,移植到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获得F0代小鼠。阳性F0代小鼠分别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F1代。结果显示,经PCR产物测序共获得3只阳性F0代小鼠;阳性F0代小鼠分别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4个品系,共获得27只阳性F1代小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表明研究成功构建TRPM2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TRPM2+/-),为下一步开展TRPM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功能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研究
    探索OBE教学理念的生物医学传感器通识课教学
    郭 晋
    2023 (4):  11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119
    摘要 ( 260 )   PDF  
    针对选课学生专业各异且均无生物医学背景知识,结合生物医学传感器通识课程教学工作实际情况,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为核心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对该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索,明确该通识课程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预期学习成果,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常见的医用设备为应用案例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讨论、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考核方式,突破学科壁垒,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巩固递进式动物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潘 倩, 李浩琪, 刘津邑, 胡伯琦, 杨慧坤, 陈 汪
    2023 (4):  12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123
    摘要 ( 245 )   PDF  
    为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成功率低、能力素质锻炼不足的问题,对面向本科生的动物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一种巩固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该实验教学模式对重要且应用广泛的无菌技术、酶消法细胞原代培养技术进行多次巩固练习,并随实验项目的依次开展,逐步引入植块法细胞原代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对细胞原代培养实验进行递进深化,还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先易后难的自主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扩展性、深入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均相应递增。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巩固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成功率,强化了学生实践、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内涵模型检测细胞焦亡用于抗炎药物筛选的实验教学设计
    阮班锋, 陈刘赠, 吴 克, 张 敏
    2023 (4):  12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4.127
    摘要 ( 261 )   PDF  
    介绍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设计的采用高内涵模型检测细胞焦亡用于筛选抗炎药物实验教学实施结果。该实验利用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导致细胞焦亡的理论,使用高内涵对焦亡细胞进行计数,以确定化合物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抑制情况,进而评价化合物抗炎活性强弱。实验结果表明:NLRP3炎症小体活化时细胞会发生焦亡,PI能够对焦亡的细胞染红色荧光,Hoechst 33342能够对所有细胞染蓝色荧光。加入待筛选的化合物后,利用高内涵对不同荧光下的细胞进行计数,通过二者比值确定化合物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抑制活性,从而用于抗炎药物筛选。实验将PI/Hoechst 33342染色与高内涵结合使用,有效解决了经费不足和大型仪器设备缺乏等问题,实验成本较低,结果直观便捷,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细胞焦亡的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在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科学素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