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次

    2025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18 上一期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物学教学专题
    能力图谱在微生物学及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实践反思
    张美玲, 谭红岩
    2025 (4):  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01
    摘要 ( 56 )   PDF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考试成绩、学习过程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及反思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难以达成。课程通过使用能力图谱,将教学目标中对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具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能力图谱反思学习效果、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完善能力图谱的主要内容,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有效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献忠, 周 丽, 夏媛媛, 曹 钰
    2025 (4):  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05
    摘要 ( 47 )   PDF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是生物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传授微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教学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课程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系统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发酵工程特色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产业需求,凝练了知识、能力、素养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通过强化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建立研讨式授课方法、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新型教学团队架构,系统革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加强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AI“识菌”模型,重塑微生物实验教学
    张 霞, 李 鲍
    2025 (4):  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09
    摘要 ( 56 )   PDF  
    微生物学实验在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显微制片与染色观察更是其中难度较高、工作量较大的环节,涉及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传统实验课堂常采用教师集中式评价模式,学生需要排队等待人工评阅和反馈,时间成本高、效率低,教师也在重复性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为解决这一瓶颈,研究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开发了“识菌”(Identify Microbe)模型,通过提示词策略和工作流逻辑进行定制训练,使模型能在数秒内对学生提交的显微图像进行快速识别与自动评分,并输出针对性的操作改进建议。引入AI模型后,实验课堂整体效率显著提升,学生能够进行多轮次涂片操作并深度思考染色原理,显微图片质量高分率明显增加,教师则腾出更多时间进行个别化辅导和课程拓展。“识菌”模型与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融合不仅化解了显微操作批量评价的痛点,也为实验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项目式实训为核心的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张 伟, 王明钰, 陈冬花, 沈建霖, 王 美, 时永香
    2025 (4):  1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15
    摘要 ( 52 )   PDF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高质量创新拔尖人才的需求,依据生物学实验学科的特点,结合长达15年的拔尖学生培养经验,对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展开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思路:按照生物学科学家的综合素养要求,设立生命创新实训基地,依托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需求,统筹师资力量开展项目制科研训练,并组织拔尖学生以此为基础申请科创项目以及参加生物学竞赛。通过科学思路产生、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结果分析、成果总结和展示等科学探究核心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拔尖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同时将科学家精神塑造贯穿全过程,为尽早将优秀拔尖学生培养成为一流生物学科学家提供全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遗传学(H)”课程改革
    吴燕华, 卢大儒, 张 锋, 娄慧玲, 乔守怡
    2025 (4):  1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19
    摘要 ( 46 )   PDF  
    面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教学团队在秉承前辈教师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2018年起开设高阶的遗传学荣誉课程“遗传学(H)”。该课程作为改革的牵引力,旨在探索遗传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路径。教学改革与实践分4个层次递进实施。首先,对遗传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以遗传分析的科学思想为纽带,贯穿课程全部章节,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按照“目标—活动—测评”对准一致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效。再次,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精选学科发展历史和学术前沿进展作为教学案例,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和科研训练紧密结合,激发研究志趣,加强科研训练,有力促进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经过多年的建设,团队在课程学习、思维培养和科研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服务于生物学拔尖人才的培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赋能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仕颖, 刘 弟, 刘鲁峰, 李 铷, 刘雅婷
    2025 (4):  2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23
    摘要 ( 57 )   PDF  
    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建成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位一体优质共享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学实践中出现资源碎片化、资源孤岛化、教学环节多、创新实践难等问题。面对AI技术的发展,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微生物学课程的路径和经验。通过创建一体化AI智慧课程、搭建虚拟教研共享平台、创建AI大模型虚拟助教、迭代引进优质虚仿资源等措施,完成课程数字化转型,开创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新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生物类专业Python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董珊珊, 郭 燕, 杨铁林
    2025 (4):  2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27
    摘要 ( 48 )   PDF  
    提出一种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融入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生物类专业学生在Python课程中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结果表明,生成式AI能有效协助具备不同编程基础的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实际项目实践中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从而激励他们合作完成更具挑战性的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Python语言应用于实践,为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工科微生物学课程数智一体化育人研究及实践
    陈雪利, 王丽玲, 王 琳, 陈 丹, 曾 琦, 徐欣怡, 谢 晖
    2025 (4):  3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31
    摘要 ( 37 )   PDF  
    现代工科微生物学课程基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特色,落脚前沿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聚焦微生物学科生命健康重点问题。使学生具备运用信息科学及人工智能等知识解决微生物及健康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课程陆续开展了基于新工科内容重构生物信息学交叉特色教材及深度育人教学内容、线上分级线下多元的多维教学资源及方法个性化资源建设、自主研发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全过程智能评价系统平台建设的“三维一体”创新举措助力拔尖医工一流人才培养。该创新成果在不断迭代优化中显著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相继产出全国“挑战杯”及“互联网+”等课程相关国省大赛成果奖项。课程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首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荣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基于特征多肽的间充质干细胞裂解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邢芳毓, 徐丽明, 张贵锋
    2025 (4):  3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38
    摘要 ( 40 )   PDF  
    利用生物质谱技术研究间充质干细胞裂解物中的蛋白质组成并尝试建立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间充质干细胞裂解物中的蛋白质组成,筛选出高丰度蛋白质,利用特征多肽法建立高丰度蛋白质定量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质谱技术从间充质干细胞裂解物中识别出369种蛋白质,从中筛选出3种高丰度蛋白(波形蛋白、细丝蛋白A和膜联蛋白A2)作为组成稳定性评价指标;利用特征多肽法实现3种高丰度蛋白质的定量检测;方法学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添加回收率满足规定,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3.18%,且方法的检测下限为皮克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高丰度蛋白质作为指标评价间充质干细胞裂解物质量稳定性具有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绵羊肺炎支原体诱导产生的ROS经MAPK/NLRP3途径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骆 佳, 徐兆坤, 李雅楠
    2025 (4):  4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45
    摘要 ( 43 )   PDF  
    采用气液相(air-liquid interface,ALI)培养方式构建支气管原代上皮细胞(宁夏滩羊)模型,探讨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诱导产生的活性氧(ROS)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M. ovipneumoniae诱导产生的ROS通过激活MAPK(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炎症小体NLRP3,释放炎症因子,引发凋亡。同时,NLRP3炎症复合小体装配过程中所激活的caspase-1可提高MAPK的活化效率,加强NLRP3的活化,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结果显示,M. ovipneumoniae诱导产生的ROS经MAPK/NLRP3信号介导的氧化损伤在M. ovipneumoniae感染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防白僵菌与酵母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滕 凯, 张宇露, 巢 进, 陈前锋, 彭镜先, 肖云花
    2025 (4):  5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51
    摘要 ( 36 )   PDF  
    研究通过开展小区试验,测定烟株农艺性状、土传病害发生情况以及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探究球孢白僵菌和毕赤酵母菌作为复合菌剂(JZ)在防治烟草土传病害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成熟期时,相比CK组(未施菌剂),JZ组烟株的农艺性状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最大叶面积显著增加了42.64%;JZ组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均有所降低,其相对防效分别为67.86%和66.67%。16S rRNA和ITS测序结果表明,复合菌剂JZ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施加复合菌剂JZ后,烟株根际土壤中青枯菌(雷尔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且某些拮抗菌(青霉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此外,JZ还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综上所述,球孢白僵菌和毕赤酵母菌的混合施用可以通过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显著促进烟株的生长,对烟草土传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遮阴处理对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田 新, 鲜伊莎, 任玲慧, 郭宜欣, 唐诗成, 王振华, 张子龙
    2025 (4):  5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59
    摘要 ( 39 )   PDF  
    为探究遮阴对太子参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透光率为100%、75%、65%、51%和44%等5个处理梯度实验,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试验中光照强度为唯一处理变量。在太子参种植之前、成熟期分别采集每个小区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测定了太子参产量及叶斑病发病率。结果表明:遮阴可以提高太子参的产量,降低叶斑病发病率;遮阴处理后细菌的优势群落为绿湾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真菌的优势群落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遮阴增加了担子菌门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镰刀菌属、茎点霉菌等致病真菌的相对丰度。所以在栽培太子参过程中可通过适当的遮阴提高其产量及质量。研究为太子参的生态绿色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乳杆菌细胞外囊泡的提取鉴定及细胞学功能验证
    张 颂, 徐杉杉, 秦梦瑶, 于春静, 江佳萍, 赵晓宇
    2025 (4):  6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66
    摘要 ( 43 )   PDF  
    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LPEV)在细胞学方面的功能,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植物乳杆菌菌悬液中的细胞外囊泡,透射电镜观察囊泡形态特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检测颗粒浓度;细胞增殖、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别验证该囊泡的细胞学功能。结果表明:自植物乳杆菌菌悬液分离出的细胞外囊泡,电镜下确实为囊泡状;浓度约为2.3×1010 颗粒数/mL;细胞增殖、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该囊泡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活性;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囊泡对与皮肤再生有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具有上调效果。综合实验结果证实该囊泡在再生医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可以为后续探究相关具体调控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用微藻肥对两类草本作物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罗光宏, 崔 岩, 刘海燕, 陈 叶, 王丽娟, 孙中亮
    2025 (4):  7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72
    摘要 ( 33 )   PDF  
    微藻肥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肥料,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在种植娃娃菜时施用微藻肥,娃娃菜的株高增长了2.71%~15.19%,根长增加了19.31%,包叶重最高增加了311.69 g,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1.87%。同时,土壤容重降低了13.98%,孔隙度增加了18.18%,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样,在种植黄芪时施用微藻肥,黄芪的产量也得到提升,根重增加了5.45%~18.75%,净光合速率提高了8.02%~17.48%,土壤孔隙度和速效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研究发现,微藻肥不仅对作物产量具有正面效果,同时对土壤改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药用植物新记录——五脉绿绒蒿
    徐元江, 郑昌兵, 刘 雪, 危永胜, 张植玮, 瞿显友, 刘 翔
    2025 (4):  7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78
    摘要 ( 35 )   PDF  
    2024年7月,在重庆市巫溪县的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特色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Regel)新分布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标本馆(SM)。对五脉绿绒蒿的植株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等进行描述,提供相应图版,为重庆市绿绒蒿属植物提供新资料。该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重庆市绿绒蒿属的植物多样性,对五脉绿绒蒿的繁育与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绒螯蟹mTORC1抑制性组分PRAS40的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田志环, 焦传珍
    2025 (4):  8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81
    摘要 ( 38 )   PDF  
    为探究mTORC1抑制性组分PRAS40在调节甲壳动物生长和代谢中的作用,用RT-PCR技术克隆编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PRAS40的cDNA序列,并将其编码的蛋白命名为EsPRAS40。EsPRAS40的cDNA编码区序列长1308 bp,编码43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sPRAS40 372~432位氨基酸区域含有1个PRAS域、2个分开的长α 螺旋、1个由多个反向β-链和短α-螺旋形成的球状结构域,其余部分(58%)为无规卷曲。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sPRAS40与甲壳动物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相似序列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显示,EsPRAS40 mRNA在中华绒螯蟹幼体的Y器、肝胰腺和胃中表达量较高,在眼柄中表达量最低。在饥饿处理的第7天和第14天,EsPRAS40 mRNA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螯足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PRAS40可能参与了mTORC1信号通路介导的动物生长和代谢调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林松昆, 叶宝鉴, 常梦琳, 付新闻, 陈世品
    2025 (4):  8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88
    摘要 ( 41 )   PDF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量最多,共31种(占总种数的23.8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17种(占90.00%);原产地以美洲为主,共97种(占67.83%);入侵植物在科属地理成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质;重度威胁类32种(占24.62%),中度危险类29种(占22.31%);沿海福州、莆田、宁德、泉州、漳州和厦门等6市入侵植物共117种,内陆南平、三明、龙岩等3市共97种,两者物种相似系数达0.5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铝交互处理对茶树生化指标的影响
    聂传朋, 李 静, 陈 炜, 蔡普默, 冯法节, 李焰焰
    2025 (4):  9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93
    摘要 ( 32 )   PDF  
    为探明磷铝互作对茶树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通过水培处理茶树幼苗,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等物质,分析磷铝交互处理下的叶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 mmol/L和1 mmol/L磷处理与4 mmol/L、6 mmol/L铝处理下,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黄酮等化合物含量与适磷适铝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磷铝元素不合理施用影响茶树与品质相关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山漫江中华秋沙鸭子代性比研究
    李东红, 张诗雨, 刘 澍, 易国栋, 赵永斌
    2025 (4):  9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096
    摘要 ( 32 )   PDF  
    为评估长白山漫江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子代性比,了解该物种的繁殖策略、种群动态和个体适合度,于2021—2024年间,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在长白山漫江区域采集13巢共计131份中华秋沙鸭卵壳样本。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子代性别鉴定,并运用二项分布、Wilcoxon-Signed-Ranks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子代性比以及窝卵数对子代性比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种群水平还是巢水平,该物种的初级性比和次级性比均未显著偏离0.5(P>0.05),且窝卵数对子代性比无显著效应(P>0.05)。结果表明,在长白山漫江地区,中华秋沙鸭亲本对雌雄子代的投资可能是均衡的,这与性比均衡假说的预测相吻合,并且亲鸟可能不通过控制窝卵数来调控子代性比。研究为该领域后续深入探索提供数据基础,以期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陷短波单胞菌DB-19的基因组分析
    洪跃辉, 范红弟, 吴嘉燕, 熊群英, 王江海
    2025 (4):  10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101
    摘要 ( 42 )   PDF  
    为揭示缺陷短波单胞菌DB-19 (Brevundimonas diminutaDB-19)的遗传背景及其石油烃降解机制,采用Illumina测序、Nanopore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菌株DB-19的基因组进行分析,获得菌株DB-19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组装得到1个重叠群,类型为环状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3589837 bp,GC含量为67.38%,一共预测到360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tRNAscan-SE搜寻到52个tRNA基因,16S rRNA、5S rRNA、23S rRNA和sRNA基因的数目分别为2、2、2和1。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在NR、Swiss-Prot、COG、GO、Pfam、PHI、VFDB、ARDB、KEGG、CAZy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基因数目分别为3401、2189、2854、1714、2817、812、629、1、3193和89。根据鉴定到的基因推断,菌株DB-19主要通过末端氧化途径降解石油中的正构烷烃,尿黑酸途径和β-ketoadipate途径在菌株DB-19降解芳香族化合物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些结果加深了对缺陷短波单胞菌的认识,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方法开展石油污染修复,并为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物降解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专论
    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宿主HIF-1α通路活化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井钦伟, 朱应鹏, 周 璐, 陈 祥, 徐正中, 焦新安
    2025 (4):  10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109
    摘要 ( 31 )   PDF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转录因子,在缺氧状态下发挥其调控作用,HIF-1α及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细胞存活和增加对损伤性刺激的保护作用。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胞内感染型细菌,其感染要面临低氧、一氧化氮和营养缺乏等逆境,缺氧时,HIF-1α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内的能量代谢途径来调控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应答,在巨噬细胞抗结核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旨在总结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宿主HIF-1α通路活化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为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桔青霉素毒性机制及其衍生产物活性研究进展
    杜鹏飞, 汪凤臣, 盛韵脂, 王君涛, 张 芬, 彭 浩, 冯自立
    2025 (4):  11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113
    摘要 ( 36 )   PDF  
    回顾桔青霉素的发展历程,简述桔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分析桔青霉素的毒性机制和作用靶点。综述桔青霉素的衍生产物,并分析其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简述桔青霉素衍生产物的合成过程。得出桔青霉素通过干预细胞中的重要介质和信号通路产生作用,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衍生产物可以在不影响生物活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毒性。后续研究可以考虑继续对桔青霉素的结构进行修饰或研究纳米载药技术直接将药物送达患处,避免药物代谢丧失活性,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一种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进行PCR的方法优化
    谭奕阳, 刘书彤, 张严化, 王德培, 薛鲜丽
    2025 (4):  12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120
    摘要 ( 35 )   PDF  
    研究旨在优化一种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方法。通过对NaOH裂解条件、菌体条件优化及普适性分析,确定制备真菌PCR模板的最佳条件:选取直径为3.5 mm的菌落,用100 μL 0.5 mol/L NaOH于25 ℃静置裂解15 min。此方法提取出的基因组纯度(OD260/OD280)和质量浓度分别在1.8~1.9和150~350 ng/μL,均能满足PCR验证的需求。普适性分析结果显示:黑曲霉大量转化子不同基因PCR验证成功率高达98.6%;此方法也适用于酵母菌、米曲霉及里氏木霉等多种真菌基因的验证,具有较好的普适性。此方法简捷安全,可有效提高真菌基因编辑的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研究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的生物制药实验课程改革
    程孝中, 王晶晶, 王 伟
    2025 (4):  12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4.126
    摘要 ( 33 )   PDF  
    基于合肥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结合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分析近几年合肥师范学院生物制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培养目标,从实验教学内容出发,重构实验内容,突出综合性和探索性;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实验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考核。通过对生物制药实验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产学研融合、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助力一流课程建设,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