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砷黄铁矿生物氧化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洪茂鑫, 刘玉玲, 杨宝军, 王 军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5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52
    摘要180)      PDF   
    砷黄铁矿的生物氧化是产生含砷酸性矿山废水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研究含砷酸性矿山废水控制技术,综述砷黄铁矿生物氧化的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和源头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砷黄铁矿的理化性质、化学和生物氧化特性,了解其在矿山环境中的氧化行为。深入阐述微生物、共存离子、有机物、伴生矿物等环境因素对砷黄铁矿生物氧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砷黄铁矿生物氧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反应。环境中砷黄铁矿的氧化和砷的释放主要是由水、氧气和微生物3种成分驱动,可以通过隔绝其中任何一种成分来抑制其氧化,因此,着重介绍氧屏障法、杀菌剂法、混合碱性矿物处置法以及钝化涂层法等源头控制方法的机理并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展望了该领域可行的研究方向,为评估和抑制砷黄铁矿导致的含砷酸性矿山废水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邻近标记-质谱联用技术筛选埃博拉病毒相关宿主因子
    张 迅, 柏 宇, 刘海楠, 刘 萱, 曹 诚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9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92
    摘要143)      PDF   
    构建VP35与生物素连接酶TurboID融合蛋白,利用埃博拉病毒最小基因组系统(Ebola virus minigenome system, EBOV MG),在细胞中模拟病毒的生命周期和病毒包涵体(virus inlusion body,VIB)的形成过程,通过添加外源生物素,标记VP35相互作用蛋白。定量质谱丰度差异分析筛选出537个潜在的VP35互作蛋白,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其中包括大量与RNA结合相关蛋白。从中选取EIF4B和ZNF598进行初步验证,二者均与VP35存在相互作用,且敲低上述基因可显著抑制EBOV 转录复制病毒样颗粒(trVLP)的复制效率。结果证实,邻近标记-质谱联用技术可以用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蛋白挖掘,为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及抗病毒靶点挖掘提供重要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度嗜热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对砷的耐受性研究
    陈彦臻, 张广积, 郭嘉乐, 杨 超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3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34
    摘要155)      PDF   
    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 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 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 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 喜温嗜酸硫杆菌)这2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Ⅴ)\]对2种中度嗜热菌生物氧化处理金矿效果的影响,并与A. 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T. thiooxidans(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氧化硫硫杆菌)这2种嗜中温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度嗜热菌对As(Ⅲ)的耐受性明显弱于嗜中温菌,但对As(Ⅴ)的耐受性与嗜中温菌接近。同时,As(Ⅲ)对铁氧化细菌生长的影响大于硫氧化细菌。实验发现,提高菌种接种量并对细菌进行驯化有利于中度嗜热菌对砷毒性的适应,在实际矿浆体系中通过提高接种量可以使中度嗜热菌最终适应高砷环境,最高质量浓度可达约1.54 g/L,获得较好的矿物氧化浸出效果,砷浸出率达到70%以上仅需10 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DNF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宋雪晴, 孙雅伦, 周丽芳, 王松华, 孟 玮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6): 9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6.096
    摘要246)      PDF   
    介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功能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存活、增强突触可塑性、参与神经递质调节、促进髓鞘形成以及神经保护等功能,提示BDNF对改善和治疗CNS疾病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与BDNF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前研究,概述BDNF对脊髓损伤、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癫痫以及抑郁症等CNS疾病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BDNF在CNS疾病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为BDNF用于探索治疗相关CNS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未来可在实验动物身上探究BDNF的药物动力学机制,通过开发不同的BDNF给药方式及其衍生药物,有望达到治疗CNS相关疾病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鱼类环境DNA保存条件的比较研究
    刘 洋, 应 方, 杨 俊, 王焕英, 洪文杰, 王庭璋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11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114
    摘要179)      PDF   
    为探索环境水样中鱼类DNA的最佳保存方法和保存时间,选取饲养鱼的水样为研究对象,在无核酸污染的环境中,采用0.45 μm孔径滤膜对相同体积的水样进行预处理,并对富集环境DNA(eDNA)的滤膜进行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保存时间捕获的eDNA质量、鱼类12S rRNA 基因文库浓度、基于ASVs方法的鱼类12S rRNA 扩增子测序结果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 ℃冷冻、-80 ℃冷冻、无水乙醇-常温、75%乙醇-常温、Longmire’s保存液-常温以及TK保存液-常温等6种保存方法捕获的eDNA效果最好的是TK保存液-常温,其次为冷冻保存(-20 ℃、-80 ℃)。-20 ℃冷冻、-80 ℃冷冻和TK保存液-常温等3种保存方法在同一保存时间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保存时间2周内的测试条件下,也能稳定保存滤膜,最大程度还原水样中鱼类的遗传信息。研究对eDNA样本最佳保存条件的探索,将为第三方基因检测实验室对鱼类eDNA保存策略提供技术基础,便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开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盐境蓝藻次级代谢物应用研究进展
    郭 敏, 陶宇杰, 王 嵘, 韩 睿, 朱德锐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4): 10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4.102
    摘要141)      PDF   
     蓝藻多分布于海洋、盐湖和超盐环境中,因盐环境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分化,已形成特殊的自我适应生存机制,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分布和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目前针对不同盐境中蓝藻的多样性、优势属群、盐适应机制、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分布以及应用,有待深入探究,系统综述不同盐境中蓝藻的种群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和适应生存机制(积累相容溶质和抗氧化剂、平衡胞内离子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重点总结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表种类(如聚酮类、寡肽与多肽类、生物碱类、脂类、萜类以及多糖类)、化学结构类型和主要生物活性功能等(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疟疾和蛋白酶抑制),为后续盐藻的资源挖掘和天然药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冶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宝军, 刘 洋, 刘红昌, 李咏梅, 甘 敏, 王 军, 廖 蕤, 章 可, 朱振宇, 邱冠周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01
    摘要480)      PDF   
    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生物冶金技术是实现矿物加工和有色金属冶金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性技术,同时在矿山重金属污染场地原位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生物冶金技术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生理特征和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冶金在硫化铜矿浸出、难处理金矿氧化预处理、铀矿浸提、稀土提取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针对高效浸出微生物选育、生物浸出界面作用机制、高效节能装置和工程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进一步拓展生物冶金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花素FT在植物发育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王奕鑫, 张中良, 解莉楠, 张庆祝
    生物学杂志    2025, 42 (1): 9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1.098
    摘要134)      PDF   
    植物经历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阶段来确保生命周期的顺利完成,适当的开花时机对生长转变至关重要,开花的机制在植物中高度保守,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环境和内源性信号对成花素基因FLOWERING LOCUS T (FT)的转录调控。FT蛋白属于一类保守的蛋白家族,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转变过程的重要遗传因子,在两个生长阶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不同物种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两个方面综述FT基因的功能、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为理解植物通过整合多种信号产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精确性,也为围绕植物生殖调控育种目标进行分子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基因本氏烟草中CtDXR基因拷贝数及耐盐耐高温功能的初步分析
    田春尧, 冀慧玥, 丁润月, 郑乔木, 周嘉裕, 廖 海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4): 1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4.017
    摘要189)      PDF   
    评估转基因本氏烟草中CtDXR基因的拷贝数,并初步分析其耐盐与耐高温能力。首先利用Southern Blot技术确定野生型本氏烟草中Actin基因的拷贝数,并以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以转CtDXR基因本氏烟草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中CtDXR基因的拷贝数。最后,初步分析转基因植株的耐盐与耐高温能力。基于PCR方法,随机检测10株T1代转基因本氏烟草植株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它们均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CtDXR;Actin基因在本氏烟草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基因;以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最终确定80%的转CtDXR基因植株为单拷贝或低拷贝株系;盐胁迫下,转CtDXR基因植株的株高(P<0.01)、侧根数(P<0.01)与鲜重(P<0.001)优于野生型植株,高温胁迫下,转CtDXR基因植株的株高(P<0.01)、叶片数(P<0.01)与鲜重优于野生型植株,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更强的耐盐和耐高温能力。利用研究建立的转基因本氏烟草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方法,对转CtDXR基因植株完成外源基因拷贝数的鉴定,且初步鉴定了CtDXR基因具有耐盐与耐高温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对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
    夏俊英, 余海霞, 戚仕梅, 张富娜, 邬 婧, 肖卫华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5): 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5.006
    摘要190)      PDF   
    利用人粪便中分离的一株长双歧杆菌ZJ1株胞外多糖提取物(ZJ1-EPS),分别采用丙酮醛(MGO)诱导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皮肤细胞非酶糖基化(AGEs)模型和葡萄糖诱导斑马鱼AGEs模型,探究ZJ1-EPS抑制AGEs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ZJ1-EPS对AGEs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显著抑制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丙酮醛(MGO)诱导的MMP-1表达,促进胶原蛋白的表达。研究揭示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AGEs生成的作用,提示其用于皮肤抗衰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影响番茄果实色泽变化” 实验的PBL教学实践
    张雪莲, 孟 雪, 李 楠, 王应祥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5): 11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5.115
    摘要141)      PDF   
    运用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方法,以番茄果实着色不均的品质问题为教学实验切入点,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解析影响果实品质的环境因子,鼓励学生基于文献查阅结果提出合理设想。根据实验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温度及光照强度组合的多因子实验。通过果实表型观察、叶绿素/番茄红素含量测定、果实硬度分析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等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高温通过抑制番茄红素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番茄红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果实着色不均的机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切实感受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PBL法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设计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创新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介导的不同电子受体型厌氧氨氧化
    王芙蓉, 魏曼曼
    生物学杂志    2025, 42 (2): 9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5.02.091
    摘要54)      PDF   
    厌氧氨氧化耦合不同的电子受体,是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新型生物脱氮方式,不仅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备受关注,在氮、硫、铁、锰等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聚焦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Anammox)、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ulfate-reducing ammonium oxidation,Sulfammox)、铁氨氧化(Feammox)和锰氨氧化(Mnammox)等4种不同电子受体型厌氧氨氧化过程,对其反应过程机制及反应方程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从不同类型厌氧氨氧化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及代谢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不同电子受体型厌氧氨氧化技术及其功能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应用瓶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不同电子受体型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发展及在废水脱氮领域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扩张对土壤酶活和养分的影响
    户萌菲, 陈 胜, 刘小珍, 滕天欣, 陈水红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4): 5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4.057
    摘要114)      PDF   
    以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布顿大麦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中育苗后栽种在盐碱度不同的大田中。在春、夏、秋季取表层土壤,将春季样作为对照组,对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有机碳、氮、钾在中度盐胁迫下含量最高,随着布顿大麦种植时间的增长过氧化氢酶含量以及碳、氮、磷、钾、速效钾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脲酶、蔗糖酶、速效磷含量升高,碱性磷酸酶在中盐下活性升高。且E+的布顿大麦土壤酶活和碳、氮、磷、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不同的盐分下大部分高于E-的。说明内生真菌感染可以通过调控植物从而改善植物附近土壤的酶活和养分,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布顿大麦内生真菌扩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波强化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浸出废线路板中铜的条件优化
    刘 倩, 李如燕, 李 翔, 马长文, 田 震, 刘雯雯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4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40
    摘要139)      PDF   
    为提高电子废弃物中金属铜的生物浸出率,用微波强化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对废线路板中铜的浸出,采用Plackett-Burman法和Box-Behnken法优化强化浸出条件。Plackett-Burman法表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和浸出时间能够显著影响废线路板中铜的生物浸出率。最陡爬坡实验确定3因素的中心值为微波功率340 W、辐照时间3.60 min和浸出时间6.80 d。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浸铜条件。研究发现,微波功率、浸出时间、微波功率和浸出时间及辐照时间和浸出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浸铜有显著影响,辐照时间有影响但不显著。模型预测最优条件为微波功率336.10 W、辐照时间3.59 min和浸出时间6.82 d,预测最优浸出率为75.69%。调整微波强化废线路板中铜的生物浸出条件为微波功率336 W、辐照时间3.60 min和浸出时间6.80 d,实际铜浸出率为75.41%±0.76%,与模型预测结果相近。表明所得最优条件真实有效,可用于后续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比例黄铁矿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王艺蓉, 陈 璐, 刘红昌, 周雨行, 聂珍媛, 陈宇新, 陈 豪, 夏金兰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2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21
    摘要139)      PDF   
    针对辉锑矿(Sb2S3)的嗜酸微生物溶解过程,研究不同比例黄铁矿(FeS2)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锑耐受菌;属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是酸性矿山环境的代表性优势属。SEM-EDS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体系中,Sb2S3∶FeS2为1∶1和1∶2时,矿物残渣表面发现较多腐蚀坑及细微颗粒,且Sb2S3∶FeS2为1∶1时矿物界面反应更强。XRD和XPS结果表明,FeS2促进了嗜酸微生物对Sb2S3的氧化分解及硫的氧化。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Sb2S3∶FeS2为1∶1时微生物作用体系腐蚀电流密度最大,电荷转移阻抗最小。结果对理解锑矿区锑的迁移转化和环境归趋,进一步促进锑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吴 梦, 张 浩, 刘雪芹, 涂长春, 刘 艳, 葛良鹏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5): 10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5.100
    摘要151)      PDF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上述单克隆抗体在目前狂犬病暴露后治疗的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存在的血源供应、中和效价、质量控制及潜在病毒感染等问题,指出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效价和中和广度,进而提出针对狂犬病病毒遗传谱系Ⅱ/Ⅲ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G蛋白多个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mAb cocktail)疗法是当前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褪黑素对猪胎盘滋养层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王佳琪, 刘 彦, 郑 琛, 冯 涛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5): 8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5.089
    摘要157)      PDF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猪胎盘滋养层细胞(porcine placental trophoblast cells,pTr)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不同浓度褪黑素(0、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处理pTr细胞48 h后,通过测定细胞数、VEGF、EGF、E2、P4分泌水平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褪黑素对pTr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48 h时,10 μmol/L的褪黑素显著促进pTr增殖(P<0.05),并显著提高VEGF、EGF、E2和P4分泌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 μmol/L褪黑素显著上调MT1、CDK4、SLC2A1、VEGF及EGFR的表达(P<0.05),并极显著上调VEGFR2、EGF、ESR1和PGR的表达(P<0.01)。综上所述,10 μmol/L的褪黑素能显著促进pTr增殖,其可能通过与MT1结合直接,或通过上调CDK4、SLC2A1基因表达间接促进pTr细胞的增殖;此外,褪黑素还可能通过上调pTr中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类固醇激素受体等基因表达,以及促进生长因子、生殖激素合成和分泌改善猪胎盘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土钇生物浸出研究进展
    颜琳琳, 汪海兰, 肖春桥, 方 云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6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61
    摘要200)      PDF   
    综述稀土钇(Y)在自然界的赋存状态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化学提取与生物提取方法,并从稀土钇生物浸出(微生物吸附、微生物代谢物浸取)、稀土钇对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稀土钇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法提取稀土钇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着优势浸矿菌株匮乏、矿物-微生物互作机制尚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高通量浸矿微生物筛选和功能菌种快速识别方法、加强微生物与钇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微生物对钇元素的选择性浸出研究、推广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浸取,优化原位浸提工艺技术等建议,期望能对我国钇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酰氨基酚与乙酰半胱氨酸协同抗衰效应及其机制初探
    蒋立翔, 韩 琼, 段嘉欣, 李 涵, 曹 前, 黄新河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3): 7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3.077
    摘要158)      PDF   
    利用药物协同效应延缓衰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衰新策略,以D-gal诱导HUVEC细胞衰老构建衰老模型,探究两种小分子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的协同抗衰效应及其协同抗衰的相关机制。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具有潜在抗衰活性的小分子群,以D-gal诱导HUVEC细胞衰老为模型检测小分子的抗衰活性,并通过Chou-Talalay模型筛选出两种具有协同抗衰效应的小分子组合,进一步利用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研究获得小分子协同组合介导抗衰的相关机制。结果显示,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是具有极佳抗衰活性的小分子对,两者组合可产生协同效应并介导抗衰。该协同组合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有效解除D-gal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显著降低早期炎症因子(IL-1β、COX-2)的转录,该协同组合还显著降低细胞衰老标志物p53和p16的蛋白水平,并显著降低p-p38和细胞核内p65的蛋白水平。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协同组合可能通过MAPK/NF-κB通路抑制细胞衰老。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协同抗衰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菌藻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机制研究
    陈恒源, 方叶子, 郑华宝, 王 敏
    生物学杂志    2024, 41 (4): 6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4.065
    摘要157)      PDF   
    利用菌藻共生生物膜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反应器是关键的工序和重要的限制因素。设计菌藻生物膜反应器运行处理养猪废水,通过调节进水氨氮质量浓度探究其对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微藻生物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载体上菌藻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进一步探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揭示菌藻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规律和微生物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氨氮的日去除速率最高可达到35.60 mg/(L·d),并在载体上观察到大量微藻和细菌的团簇体,表明菌藻生物膜形成,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_9、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Acinetobacter和Bifidobacterium;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氨氮的日去除速率显著提高,最高可达到45.70 mg/(L·d),但持续的高氨氮负荷会对菌藻生物膜造成一定冲击,优势菌属演替为Comamonas和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