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次

    2024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18 上一期   
    特约综述
    服务于“蓝色种业”的海洋生物技术
    秦 松, 孙 林, 王亚军, 刘正一, 王寅初, 张 健
    2024 (1):  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01
    摘要 ( 227 )   PDF  
    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三十年来理论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蓝色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综述1989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宏微观结合的海洋生物技术育种创新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成就。分析有关国际前沿趋势以及中国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总结面向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精准育种是未来十年国际海水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积极应对、调整部署,为世界规模第一的“蓝色农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科技创新供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设计改造羧酸还原酶合成医药中间体(S)-2-氨基丁醇
    张晓辉, 覃宗敏, 李聪聪, 路福平, 曲 戈, 孙周通
    2024 (1):  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06
    摘要 ( 213 )   PDF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筛选测试,结合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同时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 CAST)构建新的突变体文库,经测试最终获得优势突变体XH7(G430V/E533F/A627N)。该突变体催化底物N-Boc-(S)-2-氨基丁酸到醛产物的活性(kcat/Km)较野生型SrCAR提高2.1倍,热熔值(Tm)提升2.3 ℃。进一步通过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来源的醇脱氢酶PfADH,可还原N-Boc-(S)-2-氨基丁醛到醇产物。XH7和PfADH的双酶共表达体系反应5 h即可将20 mmol/L底物实现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达到99%,并经脱Boc保护与分离纯化获得终产物(S)-2-氨基丁醇,得率为6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最优突变体活性及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为SrCAR酶设计改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酶法合成(S)-2氨基丁醇的生物酶工具箱,可为类似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源于Pseudomonas多巴脱羧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周耀林, 孙登岳, 曾志雄, 李 霞
    2024 (1):  1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14
    摘要 ( 164 )   PDF  
    将来源于Pseudomonas的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ODC)基因序列经过PCR扩增,双酶切,连接到载体CV6-pGEX-6P-1上,经验证、测序成功构建表达载体CV6-pGEX-6P-1-DODC。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表达条件为OD值达到0.6~0.8,异丙基β-D-1-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为0.1 mmol/L,16 ℃过夜培养12~16 h。结果表明: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得到较高表达量的DODC融合蛋白;经过GST-亲和层析、3C蛋白酶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度95%以上的DODC纯化蛋白;对DODC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 ℃,对温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在20~30 ℃酶活在80%以上,超过30 ℃酶活大幅度降低,最适缓冲液为PBS缓冲液,最适反应pH值为7.5,最适底物为左旋多巴(L-DOPA),金属阳离子Ca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来源于Pseudomonas的DODC属于AAT-Ι超家族,并且预测出该酶的保守催化活性位点为Thr 24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培养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
    丁惠如, 赵 敏, 程宁宁, 付远辉, 彭向雷, 虞结梅, 郑妍鹏, 何金生
    2024 (1):  2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20
    摘要 ( 136 )   PDF  
    为建立人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hAEC)的培养方法,并在hAEC体系上探讨3-硫代吲哚类化合物RSV-A-4和免疫抑制剂代谢产物6-MMPr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活性及其机制,从而构建可用于RSV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的细胞模型。采集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样本,分离细胞后建立hAEC的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和活力鉴定;在hAEC体系上检测小分子化合物RSV-A-4和6-MMPr的抗RSV活性及其细胞毒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与Time-of-addition assay技术,探讨RSV-A-4和6-MMPr的抑制RSV复制的作用机制。培养的hAEC经鉴定:其体外培养存活率可达93.51%;RSV-A-4和6-MMPr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07.30±4.77) μmol/L和(3191.00±6.11) μmol/L,6-MMPr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Half maximal cytotoxic concentration, CC50)为(95526.00±10.97) μmol/L,而RSV-A-4对hAEC未见明显细胞毒性;RSV-A-4和6-MMPr均在RSV病毒基因组复制阶段抑制RSV复制。成功建立可用于抗RSV药物筛选及体外评价的hAEC培养体系,RSV-A-4和6-MMPr在细胞水平均能有效抑制RSV复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年龄段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胞体和树突形态的分析
    裴 沛, 汤正权
    2024 (1):  2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
    摘要 ( 214 )   PDF  
    为探讨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挑选4个年龄段小鼠各5只,分别为14天龄、1月龄、2月龄和1年龄。选择小白蛋白作为浦肯野细胞独特的标记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该4组年龄段小鼠小脑的小白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浦肯野细胞胞体和树突形态。结果显示,2月龄小鼠浦肯野细胞树突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年龄小鼠浦肯野细胞树突长度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浦肯野细胞胞体面积大小变化则呈现年龄段逐级递减趋势。研究同时分析小白蛋白在该4组年龄段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荧光表达强度,其随年龄段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小脑浦肯野细胞胞体大小和树突长度与年龄相关,小白蛋白的表达与其发育呈相反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小白蛋白对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可能存在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兔儿伞羽扇豆醇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研究
    张京晶, 许景垚, 单婷玉, 赵历强, 钟欣欣, 张帅帅, 吴家文
    2024 (1):  3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32
    摘要 ( 147 )   PDF  
    为解析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探究其关键酶基因,研究运用DNBSEQ测序平台对兔儿伞的叶、茎、根及根茎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后获得了191541条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有961条Unigenes涉及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其中,395条Unigenes编码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的17个关键酶。根与其他各组织比较,24条共有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编码了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PS)、角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等关键酶。对关键酶FPPS、SS和SE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保守的催化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研究丰富了兔儿伞植物的功能基因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腰胡蜂油脂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测试及GC-MS分析
    常雅萍, 刘超贺, 肖 怀, 张成桂, 杨银河, 杨大松
    2024 (1):  4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41
    摘要 ( 121 )   PDF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术对其油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腰胡蜂油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大极性部位;从化学成分来看黄腰胡蜂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营养成分。大极性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含有区别性成分丁香酚和亚麻酸,二者是黄腰胡蜂油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关键成分。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黄腰胡蜂油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认识,还为其进一步现代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薰衣草精油对皮肤屏障紫外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刘 菲, 王 倩, 韩婷婷, 杨素珍, 王文翠, 郭凤娇
    2024 (1):  4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46
    摘要 ( 125 )   PDF  
    为探究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 LEO)对皮肤屏障紫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法对LEO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3D表皮皮肤模型,以600 mJ/cm2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 UVB)进行辐照,建立皮肤屏障紫外损伤模型;实验设置未给药+UVB未照射组、未给药+UVB照射组、维生素E/地塞米松+UVB照射组及LEO+UVB照射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等探究不同组别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屏障结构相关蛋白以及CD44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LEO经GC-MS检测分析后,共鉴定出51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乙酸薰衣草酯等。UVB会造成皮肤屏障损伤,表现为ROS水平升高,SOD酶活性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增多,屏障相关蛋白及CD44受体表达减少。LEO对UVB诱导的皮肤屏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主要通过抑制UVB诱导的白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2表达量增加及ROS水平上升(P<0.05),提升受损皮肤模型中4种屏障相关蛋白和CD44受体蛋白表达量及SOD酶活力来实现(P<0.01)。以上结果表明LEO在减少皮肤屏障紫外损伤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其在护肤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眉刺蛾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
    林兴雨, 宋 南
    2024 (1):  5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54
    摘要 ( 96 )   PDF  
    为探究光眉刺蛾Narosa fulgens(Leech,1889)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刺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下一代测序方法获得光眉刺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斑蛾总科16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木蠹蛾科和网蛾科各1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刺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光眉刺蛾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全长为15296 bp (GenBank 登录号: OP919326)。光眉刺蛾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cox1利用CGA开头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N开头,终止密码子除cox2和nad4以不完整的T结尾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TAA和TAG结尾。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环,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转运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的全长为1335 bp,A+T含量为85.24%。rrnS的全长为732 bp,A+T含量为84.70%。两个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均表明:斑蛾科和刺蛾科为单系群,光眉刺蛾与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为姐妹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绵羊超数排卵中血清代谢物变化比较分析
    冯 睿, 徐全忠, 王春伟, 王乐群, 冯 爽, 张海龙, 张 立, 张立果, 苏小虎
    2024 (1):  6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61
    摘要 ( 95 )   PDF  
    为明确超数排卵过程中机体血清代谢物的变化,以寻找与卵泡及卵子成熟相关的代谢物,研究利用液相色谱结合质谱(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同期发情后外源FSH注射前(1st)与人工输精前(2nd)供体绵羊血清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158种代谢产物(正离子模式下721种,负离子模式下437种),注释表明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脂类分子,其次是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根据VIP>1;FC>1.2或FC<0.83和P<0.05筛选,2nd与1st差异表达代谢物共295个,其中,上调代谢物186个,下调代谢物109个。差异代谢物功能分析共富集到88条功能通路,包括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皮质醇合成和分泌等。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清中高含量的脱氧皮质酮、磷脂酰胆碱和花生四烯酸可能有助于绵羊超数排卵过程中卵泡的发育。研究结果为超数排卵中卵泡发育调控机制解析提供一定帮助,为超数排卵过程中的营养调控和供体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椴叶鼠尾草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研究
    王子夫, 闫俊伊, 刘 洋, 吴江梅, 闫晓慧, 胡世俊
    2024 (1):  6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68
    摘要 ( 140 )   PDF  
    为寻找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供试病毒,研究发现入侵植物椴叶鼠尾草提取物具有抗TMV活性。通过半叶枯斑法不同施药方式筛选发现,在质量浓度为1 mg/mL时,石油醚萃取物的保护作用和钝化作用最强,抑制率为40.95%和52.85%;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治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2.85%,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无显著差异。石油醚萃取物各馏分中,Fr7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最好,抑制率为40.51%和45.52%,Fr6的钝化作用最好,抑制率为74.63%。乙酸乙酯萃取物各馏分中,Fr1′的保护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1.77%,Fr3′的治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5.02%,Fr4′的钝化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0.22%。运用现代色谱波谱技术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tilifodiolide、eupatoric acid、熊果酸、齐墩果酸和2-甲基-5,7-二羟基色原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离子束辐照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 琦, 杨江伟, 许超丽, 周利斌, 张 宁, 司怀军
    2024 (1):  7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73
    摘要 ( 88 )   PDF  
    为研究高能碳离子束对马铃薯组培苗茎切段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的组培苗茎切段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辐照剂量梯度对其进行辐照处理,测定植株致死率、生根率、侧芽形成率、形态变异率以及叶片生理指标,确定‘新大坪’组培苗茎切段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致死率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组培苗茎切段的再生植株表型变化主要为叶片不对称、叶缘不规则、茎变异伸长、叶片丛生和叶片粘连等;随辐照剂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则呈先升后降,随后又升高的现象。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新大坪’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20.37 Gy。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蛇菰科植物新记录种——多蕊蛇菰
    林贵灿, 邱 麒, 安 昌
    2024 (1):  7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79
    摘要 ( 111 )   PDF  
    2022年10月,在福建省华安县华丰镇发现福建省蛇菰科蛇菰属植物新记录种——多蕊蛇菰(Balanophora polyandra),凭证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FNU)。该种植株形态与福建原产3种蛇菰科植物相似,但其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央呈脐状突起、花药短裂、药室分成20~60小药室等特征可以明显与其他3种区分。详细描述该植物形态的主要特征及其民间主要药用价值等,并提供原植物的生境照片,进一步补充了福建省维管植物的本底资料,丰富了福建省的物种多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KNN方法的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
    熊 静, 尹鹏飞,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2024 (1):  8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82
    摘要 ( 95 )   PDF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星云湖氮、磷浓度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探讨机器学习KNN算法在湖泊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预测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0.56%~0.86%,平均值为0.71%;TP含量介于0.57%~0.91%,平均值为0.78%。4种算法模型插值预测的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时期KNN算法的空间插值预测误差最小,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插值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时KNN模型的空间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同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主要由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及湖泊自然要素等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预测及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红树林底泥海洋放线菌的抗菌及抗群体感应活性筛选
    莫 杰, 钱生辉, 钱嘉兴, 缪 莉
    2024 (1):  8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88
    摘要 ( 106 )   PDF  
    采用滤纸片法以紫色色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指示菌对84株分离自红树林底泥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抗菌及抗群体感应活性筛选,再对高活性菌株进行活性复筛以及薄层层析化学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N2-56具有很强的抗群体感应活性及较弱的抗菌活性,且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对该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及GC-MS分析,从其活性组分中鉴定出13个可能的化合物,且多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活性验证试验发现,化合物4(二乙基甲苯甲酰胺)和12(莪术烯醇)具有抗群体感应活性。经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HN2-56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chumphonesis)。该菌株在抗群体感应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氯霉素降解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 CC18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
    陈 田, 周 佳, 汪依萍, 耿宁雨, 屈建航, 赵 帅, 谷 燮
    2024 (1):  9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094
    摘要 ( 106 )   PDF  
    为挖掘降解氯霉素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处理氯霉素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氯霉素降解菌CC1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CC18归属于墨西哥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菌株CC18降解氯霉素的最佳条件:接种量4%、pH值为7、培养温度28 ℃,24 h后其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22.9%。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3.6%,pH值为7.6,温度为30 ℃时,24 h后菌株CC18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30.6%。研究发现,墨西哥假黄单胞菌具有降解氯霉素的能力,不仅丰富了氯霉素降解菌库,也为环境中氯霉素污染的微生物强化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专论
    绿藻产氢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王婧怡, 赵 琪, 贾蒲连, 付爱根, 王 菲
    2024 (1):  10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6.100
    摘要 ( 164 )   PDF  
    系统介绍绿藻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化酶产氢的3种不同途径,包括依赖光系统II的直接产氢、不依赖光系统II的间接产氢和暗发酵产氢,同时分析3种产氢途径各自的优缺点。受技术和制造成本限制,绿藻产氢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仍需很长一段时间。针对提高绿藻产氢效率、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综述该领域最新研究结果,概括从氢化酶改造、降低体系中氧气含量、减弱环式电子传递、降低卡尔文循环、缩小捕光天线、底物预处理和光生物反应器设计等7个方向优化产氢反应的方式,并展望绿藻产氢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和组学方法的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研究进展
    丁德武, 张 鹍, 何小青, 谢建明
    2024 (1):  10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107
    摘要 ( 117 )   PDF  
    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纳米花固定化蔗糖酶的研究
    崔诗琦, 姜晓冬, 王世杰, 王红英, 钱斯日古楞
    2024 (1):  11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113
    摘要 ( 110 )   PDF  
    蔗糖酶(Sucrase, EC 3.2.1.26)在工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分解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现今在工业化技术上存在着蔗糖酶生产果糖方法单一、活力不易保持且难以重复利用等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3(PO4)2-蔗糖酶的纳米花固定化酶\[以下简称Sucrase@Mn3(PO4)2\],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固定化酶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对固定化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Sucrase@Mn3(PO4)2纳米花颗粒分散,大小均匀,呈雏菊形、盛开状,且内部晶体结构完整;固定化酶有明显的Mn2+、PO3-4、酶蛋白质的EDS特征峰及明显的酶蛋白质和磷酸根的FT-IR吸收特征;固定化酶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Sucrase@Mn3(PO4)2被重复使用7次后其活性仍能保持其最初活力的40.38%;固定化酶在4 ℃保存28 d时仍保持40%的活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研究
    诺贝尔奖成果案例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分子与细胞”中的教学实践
    姜 晖, 李 艳
    2024 (1):  12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3.06.120
    摘要 ( 144 )   PDF  
    探索了以诺贝尔奖成果案例为主干线索牵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的改革试点,遴选课程11个核心章节的15个获奖案例,建议学生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报告为蓝本开展合作调研,重点关注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发现发明的亮点、成果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在课堂实践中,构筑导入-汇报-互动-总结的研讨单元,采用同行组引导讨论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融入国家需求、科学艺术、应对挑战、创新精神等要素,通过课外调研和课堂研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生物医学基本素质和理念,在有限学时下取得良好成效,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显著。进一步提出该课程的方法优化、观点更新、思政融合、视野提升等改进设想,对生物医学类专业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具有潜在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适用于实验教学的果蝇DNA提取新方法
    魏 远, 王宏刚, 朱玉山, 李艳君
    2024 (1):  123.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123
    摘要 ( 129 )   PDF  
    南开大学遗传学实验课程组将科研中常用的动物组织DNA提取方法改造后用于实验教学,获得了1种适用于实验教学的果蝇DNA提取新方法。该方法由碱裂解、酸中和、离心3个步骤组成,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成本低、效果稳定等特点,获得的DNA无论是浓度还是纯度均可满足后续PCR扩增的需要,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该方法简化了果蝇DNA的提取流程,为与果蝇基因表达分析相关实验项目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推动课程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农科”背景下基因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方中明
    2024 (1):  12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4.01.126
    摘要 ( 137 )   PDF  
    “新农科”建设要求对农林类人才培养的环节和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新人才,从基因工程课程的教材、教学和教辅3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包括主编并出版“新农科”教材《基因工程》,创建以生产应用为主线的基因工程教学体系;运用BOPPPS法进行教学设计,修订课程大纲、教案和课件;组织、参与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以上创、改、赛“三步法”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检测了教学体系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教学辅导的实效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了“新农科”背景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的建设,可以为新时期农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