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次

    2021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18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综述
    光促酶催化反应设计及生物合成应用
    张武元, 袁 波, 曲 戈, 孙周通
    2021 (5):  1.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01
    摘要 ( 894 )   PDF  
    光促酶催化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其结合了光催化与酶催化的优势,在生物合成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自然仿生设计,并综合官能团的形成及传递效率、原子经济性、环境因子等多维因素,光促酶催化可有效打破天然酶催化反应类型有限等局限,对建立高效低耗的绿色合成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光促酶催化已成功应用于催化碳碳、碳氧、碳氮、碳卤成键等重要的生化反应,在催化活性、原子经济性、选择性、底物谱拓展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重点介绍当前人工光促酶催化技术在生物合成方面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应用潜力和有待解决的技术瓶颈,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基于光促酶催化技术的绿色生物制造领域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CRISPR/Cas9技术敲除hbae1.1基因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
    孟 琳, 陈良标
    2021 (5):  1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12
    摘要 ( 477 )   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bae1.1基因,获得缺失hbae1.1基因的纯合突变体,并研究缺失hbae1.1基因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根据斑马鱼hbae1.1基因设计敲除靶点,并制备相应gRNA,将gRNA与Cas9蛋白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显微注射注入斑马鱼受精卵一细胞期的动物极。通过T7E1核酸内切酶酶切、测序和序列比对后检测到成功敲除了hbae1.1基因,并通过与WT交配和内交,成功获得F2代纯合突变体。将hbae1.1基因缺失的纯合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WT所产受精卵一起进行固蓝(o-Diansidin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WT相比,突变体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bae1.1基因的缺失会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的生成造成一定影响。同时hbae1.1基因的研究为了解鱼类血红蛋白的发生发育提供一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疣梭子蟹IAG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质谱鉴定
    脱 萍, 谢 熙, 喻国洪, 朱冬发
    2021 (5):  17.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17
    摘要 ( 325 )   PDF  
    基于已知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IAG)序列,对其ORF区域进行扩增,并连接至pET-22b、pET-28a和pET-28a-sumo等不同的原核表达载体中,随后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与Rosetta(DE3)。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带有His标签的IAG重组融合蛋白,发现仅pET-28a-sumo-IAG有可见表达,且转化至Rosetta(DE3)菌株的IAG重组蛋白表达量较高。进一步对Rosetta-pET-28a-sumo-IAG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发现IPTG终浓度为0.6 mmol/L,16 ℃诱导16 h后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制备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通过HisTrap HP 柱进行纯化后,经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该融合蛋白可与鼠抗His-tag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制备的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得到的2条肽段能够分别与三疣梭子蟹的B链和A链相匹配,表明重组融合蛋白表达成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敲除SOCS1a基因对斑马鱼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戴梓茹, 孔 艳, 王 培, 娄气永, 李东亮
    2021 (5):  23.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23
    摘要 ( 312 )   PDF  
    为探讨SOCS1a基因敲除对斑马鱼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以SOCS1a敲除系为试验组,同胞野生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高脂和普通饲料喂养成年斑马鱼6周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斑马鱼的肝脏组织进行透射电镜(TEM)分析,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测定及转录组分析。TEM结果显示:SOCS1a基因敲除的斑马鱼肝组织线粒体出现异常膨胀现象,线粒体脊密度明显减少,肝细胞中有明显的脂滴积累;抗氧化酶检测结果显示,在普通饲料饲养条件下,SOCS1a敲除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分别低于野生型组27.813和3.879 U/mg(prot)。在高脂条件下,SOCS1a敲除组肝脏中SOD和GR活力分别低于野生型组14.015和3.865 U/mg(prot);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敲除SOCS1a基因后,导致斑马鱼肝脏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显著上调。敲除斑马鱼SOCS1a基因对机体造成了一定的氧化损伤,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而在高脂诱导下,氧化应激反应更为激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RISPR/Cas9构建斑马鱼igf2bp3突变体及后代雌雄性别分析
    徐伟伟, 陈良标
    2021 (5):  2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28
    摘要 ( 533 )   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通过结合目标mRNA编码区调节mRNA转录和翻译,在细胞极化、运动、形态发生、新陈代谢、增殖及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在哺乳动物中缺乏可用的突变体模型,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igf2bp3基因斑马鱼突变体,通过将两个gRNA与Cas 9蛋白显微注射至斑马鱼胚胎的单细胞期,PCR及Sanger测序验证,成功构建缺失1513 bp的igf2bp3基因敲除品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igf2bp3基因在野生型成年斑马鱼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生殖腺中表达量最高。突变体纯合子斑马鱼性别比例分析显示,雄鱼数目明显多于雌鱼,雌雄鱼比例接近1∶10,表明igf2bp3基因可能在斑马鱼性腺发育中发挥作用。实验结果为斑马鱼性别决定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渔业养殖产业中单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靶向小鼠Tyr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构建及打靶效力分析 #br# #br#
    岳鹏鹏, 杨光宇, 王添贤, 付 灿, 肖义然, 于鸿浩
    2021 (5):  3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34
    摘要 ( 345 )   PDF  
    TYR基因编码酪氨酸酶,该基因变异影响黑色素的生成,是人类白化病的遗传学病因。研究利用OMIM、ExAC和ClinVar等数据库筛查人TYR基因的强致病突变位点,并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分析将该位点定位于小鼠基因组上,然后基于定位位点的DNA序列和CRISPR/Cas9系统基因打靶的原理设计了3个向导RNA(small guide RNA, sgRNA)。通过sgRNA表达载体的构建、N2a细胞的共转染、药物筛选、PCR产物测序,以及TA克隆测序分析等实验步骤完成了3个sgRNA的打靶效力分析。TA克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3个位点均发生了碱基的随机插入或缺失突变,突变效率均为100%,表明研究成功构建了高效的靶向小鼠Tyr基因,并可模拟人类白化病强致病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为进一步制备Tyr基因工程小鼠,深入研究Tyr基因变异的致病机制和探寻可靠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
    王 媛, 程盈盈, 马梦琪, 梁明星, 陈华波
    2021 (5):  39. 
    摘要 ( 266 )   PDF  
    为降低体外扩增DNA而引入随机突变的风险,仅通过PCR在CDK2 序列5′端接入连接序列。由于双BamHⅠ位点的干扰,cyclin E与CDK2序列无法依次插入载体,故采用双片段连接法将两者一起连接插入质粒载体以构建融合基因;采用相似策略,用CDK2突变体序列替换融合基因中对应野生型序列以构建融合基因突变体。两组双片段连接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均能筛选出若干菌落,并成功鉴定出目标克隆。双片段连接法突破了严格的酶切位点要求对单片段顺序连接的限制,拓宽了酶切-连接法拼接DNA片段的适用范围。据此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灵活置换DNA片段简化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克隆流程。
    关键词 基因克隆;融合基因;双片段连接法;周期蛋白E;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谷氨酸棒杆菌中基于5′UTR及其下游序列的增强型表达载体构建
    方求武, 高 雄, 孙曼曼, 刘秀霞, 李 业
    2021 (5):  43. 
    摘要 ( 218 )   PDF  
    从谷氨酸棒杆菌CGMCC1.15647基因组中鉴定蛋白丰度最高基因的5′UTR(5′-untranslated region)及其下游序列,并利用这些5′UTR及其下游序列与两种高强度启动子PH36和Ptac组合分别构建一系列单顺反子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5′UTR及其下游序列显著提升启动子的表达强度,其中表达强度最高的pTac-B2826-EGFP荧光强度是阳性对照pTac-Positive的3.6倍。使用筛选的增强型表达载体在谷氨酸棒杆菌中成功地表达VHH蛋白(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 of heavy-chain antibody),在摇瓶发酵水平,VHH的分泌表达量达到85.4 mg/L。筛选的双顺反子载体可成为谷氨酸棒杆菌内源基因过表达和重组蛋白生产的有利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源蛋白序列比对探讨AmPR-10核酸酶活性机理
    王 珏, 胡丽丽, 李桂兰, 吴 娜, 张育敏
    2021 (5):  48.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48
    摘要 ( 210 )   PDF  
    蒙古黄芪病程相关蛋白AmPR-10(Astragalus membranaceus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10)对黄芪生长发育及抗病机制有重要意义。研究检测出以大肠杆菌为宿主外源表达的AmPR-10具有核酸酶活性。将AmPR-10与其同源的7个已证明具有核酸酶活性的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AmPR-10基因有4个高保守区段,分别是:14~24位、44~55位、64~70位及83~88位。其中第一段保守区与C-末端的α螺旋在空间上形成较强的疏水区以稳定蛋白空腔的结构,利于AmPR-10在抵御侵害时功能的发挥;另由分子对接和氨基酸单点突变发现第4段保守区的83位Tyr是AmPR-10具有核酸酶活性的关键位点,其突变会影响目标蛋白与底物结合的稳定性,而非保守区域140位Gly可作为基因进化的参考位点,当突变为Asn、Val及Trp时,AmPR-10与底物的结合自由能下降。以上结果对深入理解及优化AmPR-10的核酸酶活性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皮石斛DoTIF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在原球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胡 睿, 郭建秀, 郭小强, 陈凤颖, 王万军
    2021 (5):  53.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53
    摘要 ( 281 )   PDF  
    在铁皮石斛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20个铁皮石斛TIFY(DoTIFY)基因。根据铁皮石斛、拟南芥、水稻、向日葵、陆地棉中TIFY的系统发育分析,将DoTFY分为4类:JAZ、PPD、ZIM和TIFY。铁皮石斛原球茎发育5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表明,有11个DoTIFY基因有差异性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发育。进一步对其中4个DoTIFY基因qPCR分析,DoJAZ3、8、5和DoJAZ6的表达水平在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发育的P1~P7时期显著增加,表明它们可能在P1~P7时期中起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铁皮石斛原球茎发育调控机制和相关的育种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碳源细胞自噬对巴斯德毕赤酵母生长代谢的调控
    陆文怡, 战春君, 刘秀霞, 詹锦玲, 杨艳坤, 白仲虎
    2021 (5):  59.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59
    摘要 ( 318 )   PDF  
    为挖掘不同碳源影响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生长代谢的机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甘油,当碳源转变为甲醇时,细胞内宏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 8, Atg8)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过氧化物酶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 30, Atg30)的表达量下降。甲醇培养时,细胞内宏自噬水平提高,菌体生长缓慢,而过氧化物酶体自噬被抑制,AOX1酶的活性提高。同时,对比甘油转运体(Glycerol transporter 1, GT1)敲除的菌株(P. pastoris ΔGT1)与野生型菌株(P. pastoris Wild Type, WT)的细胞自噬受碳源调控的规律,发现甲醇和甘油引起的P. pastoris ΔGT1细胞内Atg8和Atg30基因表达变化的差值低于野生型菌株。说明GT1基因的敲除缓解了甘油和甲醇对细胞自噬调控的差异,这也符合P. pastoris ΔGT1菌株缓解了甘油抑制甲醇代谢的特性,进一步证实自噬水平的调控是不同碳源引起细胞生长代谢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细胞自噬角度解析了巴斯德毕赤酵母碳源代谢调控的机制,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甲醇利用效率和外源蛋白表达效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饵料对脊尾白虾养殖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何先林, 柳梅梅, 董志国, 万夕和, 吴旭干
    2021 (5):  6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66
    摘要 ( 249 )   PDF  
    脊尾白虾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目前主要依靠投喂传统饵料(冰鱼和小麦粉混合物)进行养殖,采用配合饲料喂养是发展趋势,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比较投喂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对脊尾白虾生长、养殖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 (P<0.05); 配合饲料组肝胰腺中的谷丙转氨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和尿素氮的含量都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 (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但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 (P<0.05) ;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 (n-6PUFA) 的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必须氨基酸 (EAA) 和总氨基酸 (TAA) 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 (P<0.0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蝗虫翅为模板的仿生高分子膜血液相容性研究
    房 岩, 孙 刚, 邱泽奎, 蓝 蓝, 龙 彪, 黄俊江
    2021 (5):  72.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72
    摘要 ( 235 )   PDF  
    以蝗虫翅为模板、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材,采用软刻蚀和二次转写法,制备高分子仿生膜,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仿生膜成功复制了翅表面的形貌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水滴接触角141.3°~147.6°)、疏血性(血液接触角119.8°~126.3°)和血液相容性。在以中华稻蝗、棉蝗和东亚飞蝗翅为模板的仿生膜表面,血小板黏附量分别为3.06×104、2.83×104和0.95×104 个/cm2,明显低于对照组(10.89×104 个/cm2)。其中,东亚飞蝗翅仿生膜表面的血小板数量最低,仅为对照组的8.7%,同时形态完好,未被激活,没有伪足、变形和聚集现象发生,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性和更长的动态凝血时间。仿生膜表面溶血率均<5%,符合我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溶血率标准。多级层次结构促进血细胞与微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纳效应阻止血细胞的机械损伤,不利于血细胞的黏附和铺展,对凝血反应和微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医用工程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与几种常见食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王志忠, 孙君社, 穆 洁, 胡 静, 巩东辉, 包玉兰
    2021 (5):  7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77
    摘要 ( 315 )   PDF  
    为探讨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营养成分的独特性,对比分析了10 g螺旋藻与60 g鸡蛋、250 g牛奶、30 g豆浆粉、100 g鲤鱼、100 g草鱼的营养素含量差异。结果显示:6种食品各项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10 g螺旋藻蛋白质含量少于两种鱼肉而与其他食品相接近,能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其中两种鱼肉的脂肪含量较高,250 g牛奶和30 g豆浆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除250 g牛奶钙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食品外,6种食品中钠钾镁磷含量均差距不大。10 g螺旋藻铁含量远高于其他食品,达到推荐摄入量的97.11%(男)和72.83%(女);6种食品中100 g鲤鱼的锌硒含量和30 g豆浆粉维生素E含量最高且6种食品的维生素B1含量和B6含量相差较小。10 g螺旋藻的维生素A、B2和B12含量最高且分别为推荐摄入量的38.00%(男)和43.43%(女)、35.43%(男)和41.33%(女)以及458.33%,其叶酸含量约为1个鸡蛋和250 g牛奶的1/3和1/2。6种食品中2种鱼肉维生素B3含量较高且为推荐摄入量的2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陈 凤, 杨 敏, 李彦洁, 彭 凌, 黄华鑫, 彭 运
    2021 (5):  82.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82
    摘要 ( 308 )   PDF  
    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中的胎儿脐带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显示:脐带组织贴壁培养14 d,可见组织块周围出现大量贴壁生长的梭形样细胞,获得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105,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同时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经组织染色和RT-PCR鉴定,其具有向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的潜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专论
    土贝母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杨志华, 阮子静, 廖 海, 黄新河
    2021 (5):  86.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86
    摘要 ( 520 )   PDF  
    天然产物是抗癌药物的重要来源,土贝母(tubeimosides,TBMs)为葫芦科贝母属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已被广泛用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土贝母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类,迄今已有16种皂苷被分离出来,研究最多的是土贝母苷甲、乙、丙(tubeimoside I,II,Ⅲ),近年研究表明土贝母在癌变不同阶段均表现出抗癌活性。土贝母的抗癌机制包括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诱导细胞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炎症反应等。结合课题组研究数据,系统总结了土贝母抗肿瘤作用及临床前研究的最新信息,分析其潜在的抗癌分子机制,并探讨土贝母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土贝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和数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对高等真菌次级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宗源, 潘梦诗, 郭文阳, 岳丹丹, 张英涛, 亓兰达
    2021 (5):  91.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091
    摘要 ( 356 )   PDF  
    真菌次级代谢物丰富多样,在农业、食品工业、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发现的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物也大多来源于真菌,因此真菌次级代谢调控一直是研究热点。光是真菌生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在细胞发育和代谢合成调控中有着重要影响。真菌通过光敏蛋白将光信号转化为生物信号,进而调控真菌生长和次级代谢,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对近年真菌光生物学研究进行概述,并按照次级代谢物结构生物合成的角度分析了光对真菌天然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并从表观遗传调控、全局性调控和途径特异性调控3个层级阐述光对真菌次级代谢分子调控机制,最后对现存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虫降解塑料的机制及其研究方法
    唐启河, 董志祥, 李还原, 陈奕霏, 郭 军
    2021 (5):  96.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096
    摘要 ( 363 )   PDF  
    从昆虫降解塑料这一关键点出发,综述有关昆虫种类、取食降解塑料机制及其研究方法。发现国内外共有14种昆虫可取食塑料,其中某些昆虫对塑料的降解是其肠道微生物的作用,目前对昆虫降解塑料的研究方法包括产物分析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细菌培养法和宏基因组学法。展望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利用昆虫降解环境污染物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砷和汞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祎雯, 董畅茹, 刘小强, 张 伟, 潘丹丹, 樊 霆
    2021 (5):  101.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101
    摘要 ( 249 )   PDF  
    在重金属中,镉、砷和汞被列为农田中对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最有害的污染物。大米是人类的主食,由于生长期较长,易吸收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的硒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阻控水稻对其他重金属的吸收,近年来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硒对镉、砷和汞在水稻体内吸收转运影响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硒缓解镉、砷和汞对水稻胁迫的机制,以期为降低水稻中镉、砷和汞含量、提高硒水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潘氏细胞为小肠干细胞提供微环境信号因子研究进展
    李艳丽, 郭煜晖, 刘 雨, 熊正国, 张长城, 顿耀艳
    2021 (5):  105.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105
    摘要 ( 264 )   PDF  
    潘氏细胞是重要的微环境信号分子提供者,可为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提供Wnt、Notch、EGF、mTORC1等相关信号因子,维持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平衡。对潘氏细胞提供ISCs微环境信号因子,以及潘氏细胞相关信号因子变化导致的小肠上皮稳态失调进行概述,旨在为潘氏细胞和ISCs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思考,为相关小肠上皮稳态失调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发酵工艺优化及催化转化
    高书锋, 孔利华, 雷 平, 曾发姣, 王升平, 龚 平, 周小玲, 刘惠知
    2021 (5):  110.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110
    摘要 ( 224 )   PDF  
    为提高微生物菌株β-D-葡萄糖醛酸苷酶产酶数量和活性,缩短发酵产酶时间,对一株鸡源饲用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发酵工艺和初步催化转化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产酶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分析,采用HPLC法对酶催化黄芩苷转化试验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鸡源饲用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最佳产酶条件:发酵时间42 h,发酵转速240 r/min,装液量10%,培养基初始pH 7.0,发酵温度35 ℃,接种量4%;最佳产酶培养基组成:蔗糖8.0 g/L,酵母膏11.0 g/L,磷酸二氢钾0.38 g/L,磷酸氢二钾0.38 g/L,氯化钙0.27 g/L,硝酸钾0.20 g/L,Tween-20 2.0 mL/L,玉米浆1.0 mL/L,黄芩苷1.5 g/L。在此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JY24菌株发酵液β-D-葡萄糖醛酸苷酶酶活性达935.50 U/mL,较优化前提高25.68倍,发酵产酶时间缩短2.25~12.25 d,酶催化初步研究表明黄芩苷转化率为31.2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研究
    进阶式引导教学在基因工程制药模块中的应用
    刘娟娟, 方泽民, 袁 璟, 肖亚中
    2021 (5):  116.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116
    摘要 ( 218 )   PDF  
    针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制药知识模块,通过拓展教学思路、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进阶式引导教学,在基础阶段,以教授基因工程制药基本技术和理论为目的,建立双语教学和互动教学,引入前沿进展,夯实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进阶阶段,引入生产设计课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制药工艺创新能力;在升阶阶段,通过系列基因工程制药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药物研发创新能力。实践结果显示,以基因工程制药原理为基础,通过引入前沿进展追踪最新发展方向,配套生产设计课程,并及时融入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实践操作,进阶式引导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病理学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涂 健, 宋祥军, 邵 颖, 刘红梅, 祁克宗
    2021 (5):  120.  doi: 10.3969/j.issn. 2095-1736.2021.05.120
    摘要 ( 277 )   PDF  
    生命科学类课程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门类,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生命科学类课程如何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是目前高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热点问题。围绕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思政元素的区别,以动物病理学课程这一生命科学类课程的分支为例,从课程目标的新定位、教学理念的新转变、教学方式的新改革及思政元素的新融入4个方面描述该课程如何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建设实践。旨在为其他生命科学类课程的一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微生物学通识课教学探索
    曹月青
    2021 (5):  124.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124
    摘要 ( 261 )   PDF  
    为让非生物专业学生了解身边有益及有害微生物,重庆大学开设了通识课程“身边的微生物”。针对学生无生物学背景,课程内容弱化专业知识深度,主要以不同领域中微生物应用案例为主线,涉及医学、医药、食品、农业和环境等5个领域中常见微生物。在教学模式上采取课内外实验、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采用多位一体方式,考核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评教结果显示,课程无论从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上都深得学生喜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理交叉背景下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
    汤海峰, 李佳伟, 刘 艳, 吴斯豪, 范林圆, 滕利荣, 崔银秋
    2021 (5):  127.  doi: 10.3969/j.issn.2095-1736.2021.05.127
    摘要 ( 243 )   PDF  
    开发可兼顾文理科生的分子考古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可以弥补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分子生物学实践学习机会的短板,还能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搭建专业性更强的实践学习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确定了实体课堂无法开展的“古DNA研究”作为内容载体进行虚拟仿真项目开发。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架构兼顾文理科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兼顾文理科生的差异化教学目标,采用以“线上虚拟学习、实体课堂强化”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